帕特里西亚•加菲尔德对120名小孩进行过研究,其中109名来自美国,另外11名来自印度;受调査的小孩年龄基本上在5~8岁之间。她从这群孩子中收集了247个梦,其中有158(64%)个梦是噩梦。而在这些噩梦中有77个是梦见被人追逐。至于那些梦见有危险,但并未被危险威胁的情况所占比率很小,仅有28例报告。最后,排在第三位的是梦见自己意外受伤或死亡的情况,共有26例报告。
在这项特别的研究中,仅有89例报告显示出积极的因素,其中有30例是跟朋友玩、旅行、度假。有15个梦同收到礼物有关。这两种类型的梦占到所有美梦的50%。加菲尔德将调查的结果记录在她的那本叫《儿童噩梦》的书中。她还为家长们出主意,教他们如何应付那些频繁的噩梦。
大卫•福克斯针对儿童所做的梦进行过长期研究。据他观察,儿童和青少年所做的梦大致相同。他对两组小孩,共14人进行了初步试验后得出同加菲尔德相反的结论,他发现,儿童的梦并非以噩梦为主。之后,他在这项试验中加入更多的受试验者,最后试验人数达到40个(不包括先前的14人)。虽然福克斯相信与梦有关的可靠结论都来自实验研究。但他却并不认同一般的精神病学观点。
研究发现,儿童所做的梦有几个普遍的特征。其中一个特征就是,梦见自己成为暴力受害者。他们会梦见自己被魔鬼、陌生人或者野生动物追杀,这种类型的梦成为儿童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。还有一种梦是与人交恶,这种类型的梦在男孩身上较为常见。儿童在梦中出现恐惧以及与恐惧有关的情感元素为成年人的两倍。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,儿童经常感觉自己无法控制淸醒状态下的生活。他们怀疑自己控制外部事件的能力,这种感情会在梦的内容里反映出来。
欧内斯特•哈特曼是研究噩梦现象的专家。通过研究噩梦出现的频率和记住梦的频率他发明了“防卫”理论。哈特曼认为,儿童的噩梦源自他们潜意识中脆弱的情感。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,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压力,他们也许会生成一种越来越强的防卫机制。哈特曼认为这样的孩子有一种“厚界限”机制。这时候,除了那些定期发生的、这个年龄段小孩经常做的那种“恶梦”之外,这些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再做噩梦。而且,他们记得自己所做过的梦的概率也会显著降低。与此相反,他们也可能会出现“薄界限”机制。这时他们会保留儿童时代经历过的脆弱的情感,因此那些恐怖的噩梦会伴随他们进入成年生活。
如果不提到夜惊,对儿童噩梦现象的讨论就不够圆满。虽然有些梦学研究者认为,夜惊不是噩梦,因为它们通常出现在睡眠的第四阶段,而不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。但夜惊对小孩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。但有研究显示,在一般情况下,小孩出现惊梦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。有项针对23名经常受夜惊困扰的儿童的研究发现,22名儿童在切除腺样体后,夜惊现象消失了。虽然夜惊和腺样体是否具有相关性还有待研究,但这项初期研究无疑为进一步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。